防范气象灾害 广东多地启动应急响应
立案处罚9181家,罚款46583.84万元。
你说关还是不关?博山的陶瓷产业不关的话,济南的陶瓷产业关不关?临沂的板材产业不关的话,烟台的板材产业关不关?德州的太阳能产业不关的话,聊城的太阳能产业关不关?就因为他的某一产业占比比我高,就他不关我关?你这么厚此薄彼,我行政区内的从业人员就不是人了?总不能各地的支柱产业都可以不关,都可以慢慢来。环保部没辙了,只能退让一步:允许地方政府在不影响市民正常生活的原则下,获得有限的自由裁量权。
但是从从业见闻和日常直觉来看,我个人不相信这是因为自己运气差,虽然我斗地主拿牌的运气的确很糟糕。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觉得这次步子迈得大。你要说自己忙着养家糊口不看电视不订报纸不上网与世隔绝了,那只能对不起了,不知法不是违法的理由。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这样的:之前几十年都放任自流,突然就强行关停了,一点余地都没有。这次严打是只停产整顿,不追刑责,如果觉得这都算步子大,那我就真的不知道环保该怎么做下去了,干脆取缔环保部废除环保法得了。
物价波动,物价部门不愿意;税收减少,税务部门不愿意;大规模失业,社会保障部门不愿意;产业发展受影响,农业部、工信部和住建部不愿意。02关于一刀切的质疑。包括大型枢纽及立交桥下绿化空间共9个,主城区范围内石祥路、石桥路等6条泄洪通道,面上共选出27个地块,共约159.19平方公里。
未来,在内涝防治上将达到50年一遇,达到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的目标。雨水最终会排到河网水库,因此最终要让河网水库发挥作用。今年是杭州海绵城市全面推进年,展望未来,何卫华希望每个阶段都能上一个新台阶,他也相信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在防洪减灾上有大跨越,让城市不再看海;面源污染不断减少,水质提升明显何卫华介绍,在重点区域选择上,将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建设。
接下来是市政雨水管网建设。海绵城市的建成,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减少径流污染改善水环境。
老城区建海绵城市不是要把城市再刨个底朝天,把全市都变成大工地,而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低影响开发的组合措施。包括大型枢纽及立交桥下绿化空间共9个,主城区范围内石祥路、石桥路等6条泄洪通道,面上共选出27个地块,共约159.19平方公里。何卫华认为,尤其是现在短时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三管齐下才能让海绵城市施展最大效用。对杭州市而言,五年内至少要有100平方公里要达标,其中六区建成区325平方公里,五年内至少要有65平方公里要达标。
根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自2016年起,杭州市区各类新区、园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成区要结合棚户区(危房、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城市有机更新等项目建设,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建成区的整体治理。今年是杭州海绵城市全面推进年,展望未来,何卫华希望每个阶段都能上一个新台阶,他也相信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在防洪减灾上有大跨越,让城市不再看海;面源污染不断减少,水质提升明显。副主任何卫华对杭州的整个海绵建设如数家珍,在他看来,海绵建设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要形成三步走。同时,今年下城区将结合城中村改造之势,顺势推进,在旧貌换新中积极融入海绵建设理念;江干区的海绵区域一方面将结合城东新城、钱江新城扩容区等新区开发,还包括了丁桥西、田园等大型居住区;余杭区则在创新高地未来科技城内布局海绵体。
首先要抓源头,也就是大家最直观看到的各项实施工程。建设海绵城市,既要美了面子,更要换了里子。
从各区来看,也都拿出了自身特色。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三者缺一不可。何卫华介绍,奥体中心、智慧新天地、白马湖一带将是重点打造区域。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雨污合流、私排、偷排,道路、垃圾堆放点造成面源污染这些城市治理顽疾和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不足,导致了城市水态环境的恶化,提高雨水管网的建设标准,是海绵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步。雨水最终会排到河网水库,因此最终要让河网水库发挥作用。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要承担了杭州市海绵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要尽可能增加城市的水面率,这是解决洪涝的关键措施。
比如,滨江区是杭州海绵城市的示范区,建设海绵面积19.58平方公里。无论是新建项目还是改造提升,都是利用技术手段,从顶层规划设计开始,通过不同的展现方式,把海绵技术融入其中。
何卫华说,城市河道、湖区、湿地是天然的洪水调蓄区,也是城市最大、最重要的海绵体,它们是维系城市水文平衡的天然载体。未来,在内涝防治上将达到50年一遇,达到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的目标
这类企业的污染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根据新环保法和水气声渣四法规定,企业非法排污的单次罚款额度都是四到六位数级别的;而且不是罚完了事,必须伴随停产整顿,直到取得全部环保手续后才可复产;且拒不停产整顿的,处以十到十五日拘留,并以原处罚数额按日进行累计罚款,拖上一个月基本就是六位数的累计罚款了。
要么彻底不管放任自流,要么就一刀切逐批弄死,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单一的店面,其污染源规模是无法与工厂比较的,但是这类污染源属于规模效应:数百数千数万家加起来的排放总量,是非常可怕的。这也让我对住建部公布的数据产生了怀疑。这次如果还不停产只开罚单,和去年有什么区别?有警觉性的愿意改正的,去年都改了;到现在还知错不改的,罚他十年他一样不会改,到时候依然要责令停产,他们依然会喊不给人留活路blah blah。
所以,对这类大家心疼无比的小作坊,即使现在给他机会给他时间,不管过多少年,他还是这个样子。物价波动,物价部门不愿意;税收减少,税务部门不愿意;大规模失业,社会保障部门不愿意;产业发展受影响,农业部、工信部和住建部不愿意。
我个人主观上把原因归结于水源地水质恶化速度过快,水厂提标改造的速度都跟不上了。包括环保部在内的任何上级部门都是不希望授予地方过多的执法裁量权的,因为这必然导致权力寻租和浑水摸鱼,使得行动效果大打折扣,引发舆论质疑。
新环保法自2011年开始修改,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非常大,中间经历了2次意见公开征集、3次草案修改、4次人大审议,直到2014年4月才在人大表决通过,于2015年1月正式实施。这中间也爆发了大量的利益冲突。
你要说自己忙着养家糊口不看电视不订报纸不上网与世隔绝了,那只能对不起了,不知法不是违法的理由。支柱产业,的确在就业上是大头,但相对的在污染上它也是大头。他们能够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安全、卫生、环保、税务方面的零成本,以及对员工福利的疯狂剥削和低劣的产品质量,用极低的价格搞劣币驱逐良币那一套。即便政府发疯真的扩了这数万个编制,他们也没有能力去符合各项合法生产的要求。
环保手续不只是环评报告而已,还有环保验收报告和排污许可证。平时一个个说起来都是拍手叫好。
但是4月环保部28个督查组近6000人在河北与河南两省的大规模督查行动中发现,执行情况非常糟糕。我就普及一点:包括城乡结合部几人小作坊在内的所有生产类企业,除了食品类企业很少产生危废外,每一个产生生产废水的企业,但凡开业半年以上的,除非从头到尾没开张没接单,否则有一个是一个,排放危废没有不超过三吨的,真按法律来个个都得判刑。
环保部没辙了,只能退让一步:允许地方政府在不影响市民正常生活的原则下,获得有限的自由裁量权。因为山东是工业大省,项目较多,从业这几年来我在山东的时间挺久的,在五个城市呆过。